—— PROUCTS LIST
2019年環保行業如何順應“分化與進化”主旋律?
2019年環保行業如何順應“分化與進化”主旋律?
2018年,環保行業經歷了不少波折,粗放增長、融資困難、國資進入、產業調整等成為熱議話題。2019年,行業會如何發展?企業如何擺脫困境,業績良好的企業怎樣好上加好?為此,我們約請專業人士分析撰文,希望對企業發展有所助益。
回顧2018年環保行業的發展,可以用“破后而立”來形容,“破”是寒風刺骨,“立”是絕處逢生,但仍舊荊棘塞途。未來,環保行業將在國企與民企、建設與運營、商業模式上分化,企業可著眼于客戶、價值提供、盈利模式和競爭力等方面,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環保行業“破”與“立”
與*的“破”相比,環保行業“立”的程度微乎其微,合規性PPP再獲支持
pH做為基本的污水指標,勢必成為供求的熱點,這對廣大的E-1312 pH電極,S400-RT33 pH電極制造商,比如美國BroadleyJames來說是個重大利好。美國BroadleyJames做為老牌的E-1312pH電極,S400-RT33 pH電極制造商,必將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們美國BroadleyJames生產的E-1312 pH電極,S400-RT33 pH電極經久耐用,質量可靠,測試準確,廣泛應用于各級環保污水監測以及污水處理過程。
2018年,環保行業的利空因素共有5種。宏觀經濟層面,2018年,我國GDP同比增速由2017年的6.8%下滑至6.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下滑趨勢明顯,由2017年的7.2%下滑至5.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全年累計同比僅增長3.3%。
融資層面,2018年初以來,經濟“去杠桿”效果顯現,信用環境收縮。2018年1月~11月,全社會融資規模累計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5.4%。融資趨緊導致環保企業的融資和償債面臨巨大壓力。
商業模式方面,PPP項目“壯士斷腕”,且PPP項目的重要收入來源——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進一步加大。截至2018年10月末,財政部共累計清庫2428個PPP項目(退庫率15.9%),涉及投資額2.9萬億元(退庫金額為12.4%),整頓完善2005個項目,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2018年前11個月,公共財政收入和支出累計增速分別由年初的15%和17%左右下滑至6.5%和6.8%。未來幾年又恰好是地方政府還債高峰期。
環保企業經營層面,風險暴露事件頻出,業績增速顯著下滑。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59家環保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629.7億元,與過去幾年30%左右的增幅相比,前三季度同比僅增長6.1%,;實現凈利潤143.7億元,同比增長-24%,呈現大幅度的負增長。
資本市場層面,據統計,2018年全年環保行業指數跌幅達44.8%,跑輸滬深300指數21個百分點,跌幅全行業倒數。
與*的“破”相比,環保行業“立”的程度顯得微乎其微。
首先是宏觀經濟政策出現轉向。2018年6月以來,國務院、央行、銀監會、保監會等多個政府部門相繼發聲,陸續出臺舉措扶持實體經濟。10月后,政策風向出現明顯變化,一是國務院印發《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加大基建補短板力度,節能環保位列其中;二是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緩解民營企業流動性緊張、融資困難的局面。
其次,合規性PPP再獲支持。一是2018年11月,財政部發布《政府會計準則第8號——負債》,明確PPP未來支出責任并非政府的負債;二是財政部明確“PPP在財政公共預算支出10%紅線內非隱性負債”。以上兩點為PPP項目進一步放大規模打開了空間。
三個維度的分化
國企與民企分化;“重建設輕運營”向項目全生命周期轉變;在技術、運維等方面提升能力將是趨勢
展望2019年,筆者認為“分化和進化”將成為環保行業主旋律。“分化”將體現以下3個方面。
國企與民企分化。據不*統計,2018年有11家民營環保上市公司被國資入股或控股;今年1月11日,昔日的明星企業、市值大的環保上市企業碧水源發布公告稱擬引入國資,若交易全部實施,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些案例反復印證了筆者幾年前提出的“行業屬性和企業性質的兼容性問題”(不同的行業,適合不同類型的企業,例如,公共事業更適合國有企業參與、互聯網行業更適合民營企業參與)。企業間接盤容易融合難,這或將帶來環保行業整個生態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工程與運營分化。筆者分析2018年前三季度以環保工程和環保運營為主業且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財務數據發現,運營公司的資產收益率較工程公司高出近9個百分點;運營公司的現金流普遍優于工程公司。環保行業多個細分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高峰已過,伴隨著生態環保督察的升級和延伸,“重建設輕運營”必然要向項目全生命周期轉變。
商業模式分化。在搶占市場階段,以BOT、PPP為主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環保企業過度依賴融資,通過資產和負債擴張推動營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否則很難實現盈利。經過這一輪洗禮和重塑,PPP項目的需求仍在,只是“誰都能干”的時期已經結束,在技術、運維等方面提升能力將是趨勢。表面上看是企業“分化”,而深入來看,則是行業的“進化”。